资讯中心

News for hzypzx

排查风险点盯牢三阶段——浅析技术机构的法律风险及防范

发布时间:2011-03-15 查看人数:2270


  来源:中国质量报         日期:2011-03-11

提要

目前,多种因素造成了质检技术机构存在一系列风险。本文作者认为,要降低并预防技术机构的法律风险,首先必须排查技术机构的风险点,规范技术机构的检验行为,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引导技术机构依法依规检验。

□ 黄剑

近年来,与技术机构相关的一些事件时有发生,个别检验报告的公信力受到舆论的质疑,质检部门的社会形象也因此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如:陕西渭南的毒奶粉事件发生后,新华网、人民网等权威媒体纷纷发表或转载评论,舆论矛头指向技术机构。检验报告作为质监部门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监管的重要依据,如果本身不合法,必然导致质监部门的行政行为不合法,导致行政执法人员、行政监管人员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技术机构已然成为一种高风险行业。

技术机构的高风险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经费保障及编制不到位、检验市场不规范、缺乏规范检验行为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技术机构在行政问责中的弱势地位等客观原因,也有依法检验及防范风险意识不强等主观原因。要降低技术机构的法律风险,必须规范技术机构的检验行为,引导技术机构依法依规检验。

防范技术机构法律风险是建设法治质检、防范质检工作法律风险的必然要求。防范技术机构的法律风险,首先应排查技术机构的风险点。技术机构的法律风险贯穿了检验的全过程,从抽(收)样到检验报告的送达,都可能发生风险。技术机构不同,风险点千差万别。一般来讲,技术机构带有共性的风险点最起码包括以下方面:

抽样环节的风险,如技术机构不按抽样规则抽样,变抽样为随意取样,但出具批量检验报告。收样环节的风险,如委托方恶意送检欺骗送样,技术机构没有发现并出具合格检验报告。保管样品环节及样品流转的风险,如疾控中心对病原保管不善造成疾病传播。原始记录的风险,如检测人员不按照操作规范要求,把整个检验的全过程记录记清楚,问责时不能提供证据证明自己尽到检验责任。仪器设备的风险,如技术机构不适时更新设备,使用未经合格检定的检定设备,检验结论不准确。检验资质的风险,如技术机构超资质检验,计量认证证书超期仍然出具检验报告;技术人员无证上岗等。检测程序的风险,如技术人员不按检测标准或规程检验;技术机构不严格执行三级审查签字等。另外还有不规范出具检验报告的风险、结果送达的风险、行政干预的风险、舆论炒作的风险等。防范技术机构的法律风险应从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等3个阶段展开,并以事前预防为主,以事中控制为要,以事后追责为保障。

事前预防

首先,技术机构应多组织一般技术人员及技术负责人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及检验业务知识,尤其要加强风险点的相关知识学习,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提高危机应对能力,避免因不懂法、不懂业务违法出具检验报告,避免风险发生后承担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其次,技术机构应结合本单位情况排查风险点,有针对性地研究对策,明确风险所属岗位,责任到人,建章立制,加强管理。如安排专人送达检验报告,保留送达证据,避免送达环节的风险。第三,技术机构应统一检验记录、委托检验合同、检验报告格式,制作范本,避免文书的随意性。第四,技术机构应在委托检验合同和检验报告中依法合理设计免责条款。目前,我国没有规范检验行为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使得一些检验行为无法可依。这一现状既不利于加强对技术机构的管理,也不利于技术机构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应该在委托检验合同和检验报告中依法合理设计免责条款,通过约定使使技术机构的权利明确、责任清晰。

事中控制

技术机构应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及本单位规章制度,这是防范风险的根本。技术机构还应加强自身法制力量建设,充分发挥既懂检验业务又懂法律人员的参谋作用。

事后控制

技术机构应定期自查,技术机构之间要定期互查,查检验报告,查制度建设及落实等,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实行内部追责。质监部门应以检验报告为切入点,加强对技术机构的全方位监督检查,严肃处理违法行为。行政执法人员、监管人员自身应加强检验业务知识及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行政执法及监管能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质监局)



提示:
交通检索:

起点:

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