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News for hzypzx

转型变革 打造中国石油升级版

发布时间:2013-08-05 查看人数:1724


 

        ——上半年石油石化产业综述(下)      

        来源:中国石油报   日期:2013-7-31

进入2013年,全球经济错综复杂多变,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脆弱,仍充满不确定性;欧元区经济一波三折,面临诸多难题;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压力加大;我国经济总体运行平稳,但受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速趋缓,石油消费增速随之回落,市场低迷,销售疲软,给石油石化生产经营带来一系列困难。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日益趋紧的生态和环境压力,石油石化企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转型变革步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打造中国石油升级版,呈现一派深度调整,深化改革,稳中求进,进中求变,加快发展的喜人景象。
      1、利好利空因素相互交替影响,国际石油市场涨跌互现弱势震荡
      纵观2013年上半年国际石油市场及其价格,总体呈现涨跌互现的弱势震荡行情。一季度国际油价先涨后跌,呈现涨跌不一的市场行情;二季度国际油价先跌后涨,温和上扬,后又涨跌互现,弱势震荡,季度末再度上扬,进入上行通道。
      上半年,受全球宏观经济层面多种利好、利空因素的相互交替影响,国际石油市场走出了一波涨跌互现、弱势震荡行情。一季度国际油价先涨后跌,呈现涨跌不一的市场行情;二季度国际油价先跌后涨,温和上扬,后又涨跌互现,弱势震荡,季度末再度上扬,进入上行通道。
      新年伊始,美国参众两院通过避免“财政悬崖”的议案,加上房地产、就业和美元走强等利好信号,美国经济复苏进程加快。与此同时,来自中国的一系列利好经济数据,也提振了市场信心。在中美两个主要经济大国利好消息的推动下,全球经济明显好于去年,出现股市上扬、油价上涨的发展势头。纽约得克萨斯原油期货价格一度逼近每桶100美元大关,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则一度跃上每桶118美元高位。2月底,意大利选举出现僵局,市场对欧元区经济的担忧情绪盖过其他利好消息。31,美国国会两党僵持不下,最终启动总额为850亿美元的大规模政府削减开支计划,美国经济复苏进程面临挑战,市场避险情绪随之上升。一季度末,塞浦路斯风波使欧元区经济再度承压,国际投机基金大幅减仓,撤离石油市场。受经济层面多种复杂因素的相互交替、交错影响,3月最后一个交易日,纽约得克萨斯原油期货价格报收于每桶97.23美元,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报收于每桶110.02美元。美欧两地原油价格涨跌不一,相互之间的价差由2月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每桶18.35美元下滑到12.79美元,缩小近6美元。
      进入二季度,纽约市场价格持续走强,与伦敦市场价格之间的价差进一步缩小。到411收盘时,两地原油价差已缩小至每桶10.76美元,为14个月来最低。造成美欧两地原油价差缩小的重要原因,一是欧元区国家出现了自1985年以来最疲软的石油消费需求,导致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回调。与此同时,作为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美国,一段时间以来股市上扬,美元走强,提振了市场对纽约油价走强的信心。二是美国新建原油管道破解了国内原油运输瓶颈,降低了中西部原油运往墨西哥湾地区的成本,导致库存大幅下降,投资者由原先的做空纽约原油期货,转而开仓大量买入。另外,美国页岩油气产量提高,加拿大油砂商业化开发,对来自中东和北非地区石油需求量的减少,以及欧洲炼油厂出现季节性停产维护,全球原油需求下降等众多因素,都对美欧两地价差缩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415,中国国家统计局宣布,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7%,增速比上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低于市场预期。与此同时,美国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出“疲态”复苏迹象,商品零售额环比下降,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新低,失业率居高不下,加上美国联邦政府自动减赤机制生效等负面因素影响,市场对美国石油需求增长的热度减退。417,伦敦布伦特和纽约得克萨斯期货价格双双创出年内最低纪录,当天收盘时,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报收于每桶99.91美元,纽约得克萨斯原油期货价格报收于每桶88.71美元,分别为9个月和12个月来最低水平。
      综合各方面情况分析,一连串疲弱的宏观经济数据是推动此次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的导火索,而美国宽松货币政策的去留,才是影响近期国际石油市场及其价格震荡走低的核心因素。进入2013年,美联储官员就在各种场合一再呼吁提前收紧宽松的货币政策,引起市场对支撑包括原油、贵金属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流动性紧缩的担忧,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从原油、黄金等大宗商品中撤出,投向股市,导致国际油价下跌。而从全球石油供需基本面来看,中东地缘政治风波较往年相对平静,美国非常规油气产量大幅增长,使得全球石油供应比较充裕,处于供略大于求的状况。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分析报告也指出,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推动比重仍然超过30%,以7.7%的经济增速测算,中国石油需求增长虽然有所减缓,但总体增速依然强劲。
      进入5月,国际石油市场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呈现涨跌互现,弱势震荡行情。到58收盘时,美欧两地原油价格分别报收于每桶96.62美元和104.3美元,累计分别上涨10.3%6.65%,为当月国际油价第一波高点。5813日,美欧两地原油价格连续4个交易日下滑,之后又以较强增势反弹,并于520迎来5月国际油价的第二波高点。当天收盘时,纽约得克萨斯原油期货价格上涨0.86美元,报收于每桶96.02美元;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0.86美元,报收于每桶104.64美元。整个5月,国际石油市场呈现弱势震荡行情。
      613,美国宣布向叙利亚反对派提供包括“军事支持”在内的更多援助,市场担心叙利亚问题导致整个中东地区陷入新的冲突,国际油价应声上扬。至618收盘时,纽约原油价格跃上每桶98美元高位,布伦特原油价格则突破每桶106美元,创出近9个月来的新高。6月底,受埃及发生大规模示威游行,叙利亚冲突不断,美国制造业萎缩之后恢复扩张,采购经理人指数高于上月,失业率下降,欧元区制造业活动出现趋稳迹象等利好因素的影响,国际石油市场再次进入上升通道。6月最后一个交易日,纽约得克萨斯原油期货价格上涨1.55美元,收于每桶97.05美元;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1.16美元,收于每桶102.82美元。
      纵观2013年上半年国际石油市场及其价格,总体呈现涨跌互现的弱势震荡行情。与前期相比,影响国际油价的全球石油供需基本面并没有大的改变,总体仍呈现供略大于求的状况;中东地缘政治事件不断,但影响不如往年那样频繁、剧烈;传统国际石油市场上影响油价波动的几大因素都有所减弱。历数各种利好、利空因素,美元走强,强势上扬成为上半年影响国际石油市场及其价格的较为突出因素。
      2 成品油价格新机制总体运行平稳,呈现出与以往明显不同的新特点
      二季度是成品油价格新机制运行的第一个季度时段,国内成品油价格先后经历了六次调价周期,其中两次下调,两次上调,两次未做调整。除425价格降幅达到每吨400元左右外,其余三次涨跌幅度均未超过百元。成品油价格新机制总体运行平稳,呈现出与以往明显不同的新特点。
      326,国家发改委宣布下调成品油价格的同时,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这是继2008年成品油价格改革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二季度是成品油价格新机制运行的第一个季度时段,国内成品油价格先后经历了六次调价周期,其中两次下调,两次上调,两次未做调整。除425价格降幅达到每吨400元左右外,其余三次涨跌幅度均未超过百元。成品油价格新机制总体运行平稳,呈现出与以往明显不同的新特点。
      进入二季度,随着气温回升,清明小长假来临,国内成品油市场一改往年私家车出行增加、厂矿企业开工率提高带动价格上扬的预期,呈现出价格整体下滑、后市走向不明的复杂态势。国内贯彻落实成品油价格新机制以后,国际油价先涨后跌。3月底,美欧两地原油期货价格分别上涨至每桶97.23美元和111.08美元;4月初,受经济数据欠佳等因素的影响,又分别下跌至每桶95美元和105美元,跌幅达4%和6%。此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继续下跌,到422收盘时,新华社发布的一揽子国际原油价格平均变化率大幅下跌5.86%
      424,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395元和400元。这是成品油价格新机制运行以来的国内首次价格下调。降价幅度为2012711以来最大的一次。据国内机构建立数据模型分析,此次成品油价格下调,将使物流企业货车单月油耗成本每吨下降1300元左右,降低运输成本3.09%,节约物流成本2.15%。出租车运营成本下降较为明显,加上燃油附加费下调,小汽车单月油耗成本将减少近50元。综合数据显示,此次成品油价格下调将拉低CPI物价指数0.012个百分点。
      进入5月,受美国就业数据好于预期、以色列空袭引发市场对中东原油供应担忧等因素的影响,国际油价大幅回升。59,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将汽、柴油价格每吨提高95元。这是326成品油价格新机制运行以来的首次油价上调,也是近10年来成品油调价幅度最小的一次。5813日,国际油价连续4个交易日大幅下跌,随后又强势反弹。
      5月底6月初,随着美国经济数据向好,市场担忧美联储提前实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美元随之走强,国际油价受到打压,石油市场窄幅振荡,连续走低。66,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95元和90元。这是国家发改委按照成品油价格新机制,对国内汽、柴油价格进行的一次例行下调。由于下调幅度较小,对国内汽、柴油价格影响有限,市场反应平静。但两次成品油调价间隔时间由22天缩短到10天,调价节奏明显加快,显示出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石油市场之间的联动更加紧密。
      此后由于市场对美国未来经济走势信心增强,股市大幅上扬,油价随之上涨。加上美元对欧元汇率下跌利好油价,市场对叙利亚局势的担心支撑油价上行。618收盘时,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突破每桶106美元,纽约得克萨斯原油期货价格跃上每桶98美元大关,创出近9个月来新高。621,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自622零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上涨100元和95元。这是自327成品油价格新机制运行以来的第六次调整,也是之后的第二次价格上调。
      成品油价格新机制运行3个月以来,国内成品油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各方对新机制表现比较肯定,初步反映出一些与以往相比明显不同的新特点。
      一是“到点就调”,“该降就降,该涨就涨”的常态化运行,彰显了政府推动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这种预期中的紧跟国际石油市场变化的油价调整,使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的联动明显增强,显示出新机制与原有机制相比更灵活反映国际石油市场变化的新特点。
      二是调价周期由过去的连续22个工作日,缩短为10天,显示出新机制与原有机制相比调价频率明显加快的新特点。政府严格按照新机制守时守点运行,从而向市场传递出更为明确、清晰的信号,彰显了政策执行的严肃性,有利于经营者更准确地把握市场信息,适时调整和安排企业生产和经营。
      三是新机制运行以来,国内成品油调价呈现出“短平快”的新特点。调整了挂钩原油品种,但并没有公布具体的挂钩品种,从而加大了市场预测成品油价格调整方向和幅度的难度,促使市场心态回归理性,操盘出手更为谨慎,市场大单囤油、投机炒作减少,新机制遏制市场投机、非法套利作用明显。
      总的来看,成品油价格新机制执行3个月以来,国内石油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各方反应较为积极,效果较为明显。虽然此次成品油价格新机制改革距离石油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目标仍有一定距离,但改革最难的一步已经闯过来了。
      3 国家调整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打响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攻坚战
      此次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调整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市场化取向,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此次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调整,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天然气价格过低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但要彻底理顺天然气价格,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打一场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攻坚战

进入2013年,一场多年不见的天然气价格改革浪潮席卷全国大部分省会城市,成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头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628,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自710日起调整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这对于国内天然气行业和企业来说,不失为一次具有明显改革意义的调整,表明中国的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攻坚战终于在非居民用领域打响。
      相比原油和成品油价格改革,我国天然气价格改革起步较晚。由于多年按兵不动,石油和天然气之间的价格差距已被机制性地拉大,背离了其原有的价值。统计数据显示,按照同等热值换算,调价前的国内天然气不含税出厂价格平均为每立方米1.06元,仅相当于同期国际原油价格的1/4、进口液化天然气到岸价格的1/4、进口燃料油到岸价格的1/3、进口中亚管道天然气价格的1/2。同等热值的天然气价格不仅难以与原油相比,难以与进口液化气、管道气相比,甚至难以与经过炼厂炼制后出产的渣油、重油相比。而同等热值下,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仅为煤炭的1/2、石油的1/3,氮氧化物排放量仅为煤炭和石油的1/5,二氧化硫排放量还不到煤炭和石油的1/100,排放的细颗粒物更是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正是基于其高效、低碳、优质、清洁的明显优势,当今世界范围内,天然气早已同石油、煤炭一起并列成为全球三大能源支柱。进入21世纪,我国天然气异军突起,呈现持续高速增长态势。2000年到2012年,天然气年均产量增长达13.3%,年均消费量增长达17.7%,远高于世界同期2.9%的平均增长速度,呈现出消费拉动生产,下游推动上游的强劲增长势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已由1999年的2%迅速提升到2012年的5%左右,成为增长最快,改善能源结构效果最为明显的大规模接替能源。
      然而,连续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也使新形势下的天然气发展面临一些难题,尤其是价格严重背离价值显得尤为突出。西气东输二线建成通气以后,进口管道天然气和液化气以年均30%至40%以上的速度突飞猛进增长。面对进口价高出国内价一倍以上,进口越多亏损越大的现实,天然气企业想方设法化解成本上升因素,但仍无法摆脱总体入不敷出的困难境地。价格背离价值,严重地影响了天然气行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随着亏损经营的进一步加剧,亏损面的进一步扩大,影响已经扩散到了整个石油石化产业,导致整个石油石化产业链面临经济运行不畅,负债经营的巨大风险。
      一直以来,国内市场对天然气价格改革寄予厚望。此次全国范围内的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调整,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根据国家发改委通知精神,此次天然气价格调整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为保障居民生活,这次天然气价格只调整非居民用气价格,居民用气价格不作调整;二是将天然气分为存量气、增量气两个部分,存量气门站价格每立方米提价幅度最高不超过0.4元,其中,化肥用气最高不超过0.25元。增量气门站价格按可替代能源(燃料油、液化石油气)价格85%的水平确定。调整后,全国平均门站价格由每立方米1.69元提高到每立方米1.95元。存量气是2012年实际使用的天然气数量,增量气是新增加的天然气数量。此次还将国家对天然气价格的管理由出厂环节调整为门站环节,门站价格实行最高上限价格管理,供需双方可在国家规定的价格范围内协商确定具体价格。门站价格以下的销售价格,由地方价格主管部门管理。实行门站价格的范围为国产陆上天然气、进口管道天然气。
      总的来看,此次调整天然气价格,综合提价幅度较小,总体影响不大,加上国家采取了相应的化解和疏导措施,不会对下游企业产生大的影响。由于居民用气价格此次不作调整,因而也不会对居民生活和国内物价总水平产生直接影响。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比重为5%左右,调价幅度较高的增量气占全年用气量的比重仅为9%,下游多数用气行业产能过剩或者富余,通过下游产品价格传导对价格总水平的间接影响很小。对下游行业而言,价格调整后,与使用可替代能源相比,天然气仍具有竞争优势。如化肥行业,调价后气制尿素与煤制尿素生产成本基本持平。
      气价调整后,车用天然气价格相当于汽油价格的60%左右,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天然气价格调整对出租车等行业的影响,国家已明令地方价格主管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建立运价与燃料价格联动机制,通过调整出租车运价或燃料附加标准的办法,化解天然气价格调整的影响。城市公交和农村道路客运,继续按现行补贴政策执行。此次天然气价格调整后,燃气发电、供热等行业成本将有所增加。对此,国家将采取用气价格优惠或由地方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等方式妥善解决。对玻璃、陶瓷、甲醇等产能过剩的行业,天然气价格调整将产生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促进结构调整的作用。
      国家发改委通知指出,此次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调整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市场化取向,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此次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调整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天然气价格过低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但要彻底理顺天然气价格,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打一场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攻坚战,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价格形成机制,彻底解决天然气价格长期偏低,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的问题,并最终实现天然气价格市场化,实现天然气市场的充分、有序竞争和企业自主定价。
      4 加快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动石油石化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境界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油气生产和消费大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始终与“不平衡、不协调、不匹配、不可持续”忧患共存。如何化解潜在的系统性风险,缓解日益趋紧的生态和环境压力,唯一的出路就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石油升级版。
      目前全球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和深刻变革之中,影响经济复苏进程的多种复杂因素将相互交错、交替出现,国际石油市场仍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表现在国际油价上,将继续沿袭上半年弱势震荡行情,反映国际石油市场基准价格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将在每桶100美元均价水平上起伏变化,大起大落的可能性不大。这主要是因为,全球石油供需基本面对国际石油市场及其价格剧烈震荡的支撑作用有限。
      进入2013年,受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影响,欧元区国家经济反复无常,复苏进程一再受阻,石油需求大幅萎缩;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脆弱,经济数据时好时坏,石油需求增长乏力,创16年来新低;俄罗斯经济持续疲软,石油需求不旺;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进入2013年经济增速也都有所放缓,石油消费增长趋缓。与此同时,全球石油生产较为旺盛,产能明显增加;欧佩克石油生产国产能较为充裕,在全球石油市场上继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平衡器”作用;得益于致密砂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大规模开发,美国、加拿大油气产量大幅增长,进口明显下降;拉美、非洲产油国家油气勘探取得一系列新突破,油气产量快速增长。预计未来5年,全球石油产量将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日供应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840万桶,其中将近一半来自北美。与此同时,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国家石油供应量仍占全球1/3左右。由于北美石油产量增速远快于全球石油需求增速,预计到2015年,受美欧石油进口下降的影响,欧佩克石油日供应量将从目前的3700万桶下降到2920万桶,需求受到抑制的欧佩克产能将更加充裕,继续成为影响和左右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石油市场及其价格的重要因素。
      全球石油生产旺盛,市场需求不旺,产能较为充裕,供应量长期增长的趋势表明,国际石油供需关系已经由几年前的“紧平衡”转向“宽平衡”,呈现供略大于求的状况。下半年,全球石油市场将进入季节性需求旺季,无论经合组织国家还是非经合组织国家,石油需求量都将有一定程度的增长。预计全球石油日需求量将达9150万桶,与上半年相比增长190万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00万桶,增长量基本持平。其中,我国石油日需求量为1013万桶,四季度石油日需求量将首次超过1000万桶大关,与上半年相比增长44万桶。美国5月末开始进入驾驶季节,并将一直持续到9月初,其间汽油消费将大幅增长,日均消费量将同比增长30万桶。日本、韩国、印度石油需求量都将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下半年全球石油生产仍较旺盛,日供应量预计可达9250万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25万桶,日均富余量将由上半年的140万桶降至100万桶,但仍有较大富余,足以弥补新增石油需求增长。其中,欧佩克石油日供应量可达3750万桶,与上半年相比下降5万桶;非欧佩克产油国家石油日供应量可达5500万桶,与上半年相比增长105万桶;下半年非欧佩克国家生物燃料增长较快,预计日供应量将比上半年提高50万桶。以美国页岩油、加拿大油砂矿、巴西深海石油为代表的非常规石油产量增长较快,北美石油日供应量将比上半年提高50万桶。
      总的来看,在全球石油日供应量仍有较大富余、石油供需基本面进一步宽松的条件下,国际石油市场及其油价剧烈波动、大起大落的概率不会很大;即使出现剧烈震荡行情,也和上半年一样,时间较为短暂。各方面情况表明,经过多年来的反复历练,国际石油市场已经大体适应和接受了每桶100美元的心理价位。每桶100美元的国际油价,既能保证石油生产国的财政预算平衡,又能鼓励其增加投资,提高石油产能;既不会引起更为剧烈的国际石油市场震荡,也不会对缓慢复苏中的脆弱的世界经济产生更大程度的消极影响;每桶100美元的国际油价,是全球进入高油价时期以来,国际石油市场上出现频率最多的心理价位。形成这一心理价位的因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既有全球经济基本面和石油供需基本面因素的影响,又有石油生产国和石油消费国政策变化因素的影响;既有中东等全球地缘政治突发因素的影响,又有国际游资兴风作浪、推波助澜、投机炒作因素的影响。2008年欧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摆脱经济困境,刺激经济增长,接连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导致包括石油在内的初级商品日趋“金融化”。
      石油初级商品金融化,不仅推高了国际油价,使国际油价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石油供求关系的调节轨道,而且在国际互联网和超级计算机系统的推动下,催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石油高频交易。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石油市场前景究竟如何?目前尚难以判定。但从近期国际石油市场上出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来看,情况较为复杂,切不可等闲视之。因为两种观点明显地反映出,石油初级商品金融化因素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随着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世界石油需求将大幅增长,带动国际油价持续走高,进入新一轮高油价时期,国际油价很可能突破每桶150美元,甚至达到200美元的更高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随着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和深海油气的大规模开发,美国实现能源自立,美洲、非洲油气产量大幅增加,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逐步形成接替之势,国际油价将大幅下跌,进入新一轮低油价时期。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石油石化产业已进入改革深水区和发展关键期。美债、欧债危机已相继触底回升,随着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全球将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后金融危机时代,是世界能源和油气格局深度调整和深刻变化的时代,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时代,是石油石化产业大变革、大调整、大改造、大发展的时代。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油气生产和消费大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始终与“不平衡、不协调、不匹配、不可持续”忧患共存。如何化解潜在的系统性风险,缓解日益趋紧的生态和环境压力,唯一的出路就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石油升级版。
      打造中国石油升级版,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推动石油石化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确保国家能源和石油安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石油石化产业走到今天,增长中潜伏着风险,成就中积累着矛盾,不转型变革,将举步维艰。为此,让我们来一场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发展,从而推动中国石油石化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境界。

 



提示:
交通检索:

起点:

终点: